[57]《礼记正义·中庸》,《十三经注疏》,第1633页。
[32]《乐记》也说: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
[1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31页。[⑦] 1.隐恶扬善所谓迩言,是指亲近之人的言论。《中庸》指出: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17]这种精微之义,并不是诠释者自己的怪癖之论,而是经典本身固有的本义,如《中庸》引孔子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此处徵亦当释为证:之杞而不足徵之宋而不足徵与前引杞不足徵也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显然是一样的意思:孔子并不是说杞、宋完全没有文献,而只是说文献不足,所以才说吾得夏时焉吾得坤乾焉。
审问之审与下文慎思之慎同义,指审慎。[64]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09‒110页。在《汉书》中,虽然分言之有上下之别,其实则为一事。
9 郝敬:《周易正解》卷首《读易》,武汉:崇文书局,2022年,第33页。虽有稽古之绩,而宣尼穷神知化之妙,广大悉备之蕴,乃愈晦而不可明。太易之所以动者,是阳而非阴,故言一七九,不言二八六。盖言此至神至健之作用,乃为万物所资之以始,故称之曰乾元也。
作为太极的三画之乾是乾元。阴始于一,其动也辟,二是也。
但乾元形成之时即有凝定之作用出现,此最初之阴即可谓之坤元。阳始于一,其动也直,丨是也。别而言之,则阳一而阴亦一。两者虽同时具有,地位上却不同。
余议其失之粗者,即此可见。一七九曰气变,是太初也……易变而为一者,太易动而有气也。此种解决亦非没有异议,如吴飞认为,阴阳及其交感构成了万物生化的基本结构,不必更与四因相格量[50]。南朝李业兴与梁武帝论太极有无问题,李业兴以太极为有。
)乾坤虽分,而实互相含。然刘瓛此说实受自生之说影响,非汉儒古义。
但正如熊十力所怀疑的那样,此种理论或许被误解为二本。又小注曰:太极冲和之气,谓乾元坤元之交也。
无通于元,故元为道之本。《乾》初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比如惠栋是汉学宗师,其追求在于经书的微言大义,兼及考据。38 姚配中:《周易姚氏学》序,《续修四库全书》第30册,第454,454页。然据汉学,阳奇阴偶,阴始于二,是姚氏之说终不得不与汉儒龃龉。[3]在郑玄看来,中既是道,又是气。
然《通书》却提及了元,如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宋儒言太极者莫过于周敦颐《太极图说》,而其诠释之最有影响者则在朱子。
太极最初的、最直接的展现即是一,亦是元,即是易气[24]。因乾元即是元之初动,是其势用的首要彰显,故圣王所体者首先为乾元,所谓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也。
乾元先于坤元,分别属于元之得气和成形的阶段,又与亨、利、贞成为一个序列。《读经示要》,第293,312—313,273,289,316页。
但惠栋所引《九家易》受始于乾,由坤而生的说法,可见乾元、坤元虽一,仍系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惠栋又谓:天地之一,即乾坤之元也。万物资始于乾元,资生于坤元,故得一以生。《新论》说为翕,义实相通……《说卦》曰:坤以藏之。
乾为主动的发生者,此为资始。19大衍之数五十,占筮时实际用到的蓍策只有四十九。
他说元即是易、即是太极,但易无体,不可见,由乾坤而见,又引《乾凿度》四太之说,似以元为元气。此处并非先后的区别,因为是同时的。
张岱年谓前者似乎说太极即是元气,后者似乎太极与元气又有在上在下之别,但又说在上的五星又‘合于在下的五行。以大易生生之学改造佛教。
惠、张之学固有混淆的地方,而姚氏之批评亦未达其要害。阴阳及其相互作用,即是太极之全体。25 张惠言:《周易虞氏消息》卷1,《续修四库全书》第26册,第536页。若然,则无与元同义也。
11 曾昭旭:《王船山哲学》,台北:里仁书局,2008年,第341页。但船山亦承认太极是阴阳之本体,究非二元论,只惜其解悟有未透,理论欠圆明耳。
[21]张学谦认为《乾凿度》上下两卷的注文不同,下卷注文为郑玄作[22]。他以此否定邵雍的先天之说以及周敦颐的无极之说。
虽然较之郑注的机械分配有所改善,但以太极为太始之后的某阶段,仍不符合义理结构。21 赵在翰辑:《七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4,44页。
© 1996 - 2019 无人问津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三条巷